首页 > 综合

朱元璋与护驾墩有什么关系?_朱元璋,护驾,有什么,什么,关系

综合 06-08

  公元一三5六年,朱元璋攻下集庆路,改称应天府。再经过一2年的艰苦奋战,他终于打垮长江中下游的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势力,于公元一三六8年正月称帝,为洪武元年,国号大明,以应天府为南京。直至洪武二年九月,他才召集群臣商议都城之事。朱元璋最想在其老家临濠定都,当时刘伯温已经看出朱元璋是坐定江山以后必杀功臣的过河拆桥之人,他不想让朱家王朝长久兴盛,极力劝说朱元璋放弃定都凤阳的计划,改南京为京师,作为都城。南京虽是六朝古都,但都是没有超过六0年的短命王朝,由于南京是一个燕子窝形状,成不了大器,朝代不会长久。朱元璋从定都南京的第一天起,心里就不踏实,更有一个心病困扰着他。明皇城大内为填燕雀湖而成,地势下沉,朱元璋认为这破坏了风水,对子孙后代不利,觉得南京非大明的万年帝都。所以,他一直想着迁都。迁都往何处?有谋臣献策:南京以南200里处的大官圩,西靠青山为龙居,正北有南朝第一帝刘裕重挫卢循的圣地护驾墩,四周更有八十八座山峰环绕,正合皇上生日重八,不但是龙兴之地,而且会长久兴盛,可建都城。洪武三年三月(公元一三七0),朱元璋派刘伯温前去大官圩考察地形,刘伯温领命后,登上大官圩北面的最高山峰,细数大官圩四周林立的山峰,却故意不数自己脚下的山峰,数来数去,只有八十七座山峰。刘伯温回南京向朱元璋汇报说大官圩四周只有八十七座山头,与皇上生日不合,非龙兴之地。想不到朱元璋退而求其次,执意要在大官圩修建都城。刘伯温又使一计,说大官圩周围环水,若建都城需粘性土质方可。四月,朱元璋又派大臣前往大官圩考察,取些土样带回。刘伯温则提前派人到大官圩悄悄放出风声,说大官圩若建都城,所有乡民将失去土地并无法生存。当地乡民恐失去土地,冒死在样土之中添加了草木灰。刘伯温以大官圩土质过于松软无法修建城墙为由,再次反对在大官圩修建都城。刘伯温在建都、迁都的事情上,每次都与朱元璋意见不一致,朱元璋心中己有不快,但又不便说出。朱元璋决定亲自到大官圩进行考察,看大官圩到底是否适宜修建都城。五月初三,朱元璋自带五十内廷亲兵从南京乘官船出发,初四至护驾墩。朱元璋命众人在船上待命,自己仅带一位将士着便装从护驾墩码头上岸微服私访。朱元璋漫步在繁华古镇的石板路上,眼里看到的简直就是一幅江南的清明上河图,心情非常愉快。主仆二人出了东关口,过了护驾墩桥,放眼东望,河水波光粼粼,杨柳夹岸青青。朱元璋边走边欣赏护驾墩的水乡风光,不知不觉已经东出古镇两里开外。经过一个村庄,村庄前面的河面更加开阔,有四五乡民立木船之上在河中打捞塘泥。朱元璋手摇折扇沿河堤而行,兴致渐浓,他正准备与船上捞泥的乡民打招呼,不料从船上扔来一坨塘泥,溅得岸上主仆二人满身是泥。朱元璋的兴致立马荡然无存,因是微服私访不能暴露身份,只得悻悻而归。回来路过村口一户门前,户里一对老人看到主仆二人全身是泥,满头是汗,就邀二人坐在门前柳树下休息,并赠每人一碗茶解渴。老人又让二人脱下外套帮其浣洗,时值晌午,日头正烈,不一刻衣服就凉干了。喝茶休息时,看见老人门前堆放了一些从田埂和水边收割的柴草,朱元璋告诉两位老人,自己是做生意的,见多识广,说门前柴草中的菖蒲和艾草有避邪的影响与作用,端午节前插在门头上可避邪保平安,并反复叮嘱老人,明天就是端午节了,今天晚上必须要在门头上插好。朱元璋走后,老人就在自家门头上插上了菖蒲和艾草,隔壁的一户人家也学着老人在门头上插了菖蒲和艾草。当天夜里,五十个蒙面人悄悄潜进村庄,挨家挨户进行屠杀。第二天早上,只有门头上插了菖蒲和艾草的两户人家开了门,且全家人口平安。这两户一家姓邰,一家姓朱,这次劫难之后,这个村就改名为“邰朱村,并一直沿用至今。此所谓“先有护驾墩,后有邰朱村。端午节门头插菖蒲和艾草避邪保平安的习俗也从此在大官圩和江南地区传开和保留至今。再说朱元璋来大官圩的目的是考察地形是否适合建都城,哪知节外生枝,考察不成反遭当地人大不敬,甚是恼怒。他回到南京后,从此不再提迁都大官圩之事。殊不知这仍是刘伯温使的计。五月初三那天,刘伯温在朱元璋乘船去大官圩的同时,就派人快马加鞭从陆上于当天赶到大官圩散布消息,说皇上又派人明天到大官圩私访考察地形,并说要想不在大官圩建都城,乡民们必须对私访者捉弄一番,私访者必定向皇上汇报大官圩的坏话,只有这样,大官圩才不会被定为都城。所以才会出现“塘泥溅龙身,血洗邰朱村”的悲剧。洪武四年(公元一三七一),因迁都分歧和其他原因,朱元璋罢去刘伯温所有官职,赐告老还乡。此后20年间,朱元璋仍有迁都之意。后来,御史胡子祺又推荐以西安为都,认为“举天下莫关中若也”。洪武二十四年(公元一三九一),朱元璋特派太子朱标去三秦视察,考察长安是否适合作为都城。然而,朱标到了长安发现时过境迁,关中地区已非汉唐时代之关中,长安过于偏西,远离富庶的经济中心,漕运艰难,长安只有战略优势,却无经济优势。朱元璋只好打消了定都长安的计划。从此以后,朱元璋彻底断了迁都的念头,但是南京风水问题仍困挠着他。于是他请当时最有名的风水大师廖均卿想办法改化南京的风水,廖均卿经过占卜,告诉朱元璋,若要大明王朝长久兴盛,必须做到两点:一是南京城的城门数和方位要与大官圩的陡门数和方位相同。二是只要大官圩不破,则大明江山不败。洪武二十五年(公元一三九2),朱元璋参照大官圩十三座陡门数和方位对南京城的城门进行了重新整修。直到现在,大公圩人人皆知“大公圩有几道陡门,南京城就有多少道城门的说法。同年,朱元璋征调民夫三5.九万人、石匠四九00余人,对固城湖东的胥溪河道进行疏浚一三.三公里,并在胥溪河上游修建东坝,以石闸启闭,既利通航,又可节制水流。次年,又征调民夫近万人,从石臼湖东北岸开凿胭脂河,贯连秦淮河。从此,水阳江水系之水经固城湖和石臼河后三处分流,东由胥溪河经太湖入东海,东北由胭脂河经秦淮河入长江,西由丹阳湖经姑溪河入长江。朱元璋在改化大明江山风水的过程中,却无意中修建了堪与都江堰媲美的水阳江水系水利工程,使水阳江下游诸圩永绝洪涝之害。大官圩也由此进入历史发展的鼎盛时期。永乐十九年(公元一四2一)正月,明成祖朱棣正式迁都北京,南京为陪都。死鬼朱棣迁都北京后,明王朝不再注重和重视水阳江水系治理,胥溪河、胭脂河河床又渐渐被淤塞,致使下江(太湖流域)洪灾时有发生。明太祖朱元璋大浚胥溪河两个甲子后的正德七年(公元一5一2),早已忘记了祖训的明王朝,以绝苏锡常地区水患为由,将胥溪河上的东坝筑高三丈,至此水阳江水系不复东流,汛期山洪只能全由丹阳湖经大官圩北岸的姑溪河流入长江。每到汛期,固城湖下游石臼湖、丹阳湖、姑溪河水位陡涨,大官圩因此水患不断,经济和文化长久衰退。东坝的抬高,彻底切断了水阳江至太湖的水系,也切断了明王朝的龙脉。大明王朝气运也随着大官圩的屡次溃破而逐渐衰退。公元一六四四年,明王朝灭亡,正应了风水大师廖均卿当初的预言:“官圩始破时,大明朝过半。”Y0U风水,八字,解梦-玄空网

标签: 朱元璋 关系

玄空网   |   冀ICP备20015329号-2   |   合作QQ:536984780

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网络,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